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机关党建

青年话廉① | 筑牢思想堤坝 擦亮实干底色

作者: 来自: 时间:2025-09-01 10:30

局办公室  张涛

步入枣庄廉政教育馆的瞬间,肃穆的氛围如无形之手扣紧心弦。展厅内光影交错,从古代清官“悬鱼拒贿”的典故,到当代“打虎拍蝇”的警示案例,从“公仪休拒鱼”的千年智慧到触目惊心的贪腐数据墙,一场直抵灵魂的廉政教育,让我在震撼与反思中重新校准了公职生涯的坐标。

一、以案为镜:警钟长鸣于咫尺之间

在廉政教育馆内,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,依次参观了“纪律教育”、“警示教育”、“廉洁文化”等专题展厅。转入展厅,氛围陡然凝重。展板上熟悉的地名、曾经身居要职的官员名字与冰冷的刑期数字形成刺眼对比。某开发区干部从收受购物卡开始,最终滑向千万巨贪的深渊;某部门“一把手”因纵容亲属插手工程,导致集体腐败窝案……这些发生在枣庄本地的案例,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。一位落马官员的忏悔视频中哽咽道:“看到老母亲颤巍巍探监的背影,才知道自由的代价有多重。”这声叹息,重重砸在心上。警示教育厅内展示的典型案例直击审批岗位的风险点:与企业高频接触中的利益诱惑、自由裁量权下的寻租空间、以及“熟人社会”中的规则妥协。我们每天经手的营业执照、施工许可、资质认定,看似普通公文,实则是社会公平的度量衡。作为审批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,我骤然警醒:手中的审批权、检查权哪怕再微小,若失去监督与敬畏,都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缝隙。审批环节的“小微权力”,一旦突破底线便会引发系统性溃败。所谓“慎初、慎微、慎独”,正是抵御“第一次宴请、第一份心意”的关键堤坝。

二、以史为鉴:贪廉之辩的永恒叩问

在“廉洁文化”专题展厅内,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廉政基因,成为了以史为鉴最厚重的注脚。子罕以“不贪为宝”的坚守、杨震“暮夜却金”的慎独、焦裕禄“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”的赤诚,无不昭示着廉洁作为为政之本的生命力。还有那些曾在鲁南大地勤勉为民的地方先贤,用一生诠释了“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”的胸怀。这些鲜活的本土故事,让我深刻体会到:廉政并非抽象口号,而是融入一方水土的精神血脉,是穿透时空的价值传承。行政审批看似现代治理工具,其内核仍是对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千年古训的践行。

三、以行践廉:将敬畏融入工作日常

参观结束,我反复自问:如何让这场思想洗礼转化为履职动能?要知道“知”是起点,“行”才是归宿。办公室作为中枢协调部门,既是政策传导的“神经末梢”,也是权力监督的“前哨关口”,必须将“敬畏”二字融入文件流转、会务组织、后勤保障等日常环节,以“三化”举措推动廉政建设从思想自觉走向行动自觉。一是筑牢“防火墙”,让制度约束硬起来。办公室工作看似不直接行使审批权,实则掌握信息枢纽、用印管理、经费核销等隐性权力,需以标准化流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。在文件流转中,对敏感文件严格把控范围,在后勤保障中推行“阳光采购”,严格落实“三重一大”决策机制,杜绝“关系供应商”暗箱操作。二是常照“反光镜”,让自我检视常态化。廉洁防线本质是心防,需以多维镜鉴激活干部内生警醒,通过经常组织沉浸式警示教育、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定期参观廉政教育馆等形式,利用反面典型,以案为镜,自我警醒,不断加固道德堤坝。三是传递“廉能量”,让清风正气润人心。廉洁文化是无声的渗透工程,需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塑强廉洁生态。要坚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,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,以严明的政治定力、纪律定力、道德定力、抵腐定力,切实筑牢办公室工作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
步出廉政教育馆时,夕阳正为“枣庄市廉政教育馆”logo镀上金边。这座由纪律红线、文化基因、制度钢筋构筑的精神殿堂,已在我的心中矗立起永不闭馆的警示展区。办公室工作于无声处见惊雷,于细微处显品格。唯有将制度铁律转化为肌肉记忆、让廉洁镜鉴成为精神日课、使清风正气融为团队基因,方能在“三服务”事业的征途上行稳致远。